2007年7月16日 星期一

莫內與他的朋友們


這是公共電視夏日劇展的第四個主題:〈莫內與他的朋友們〉,也是我最期待的一集。記得第一次看到去年首播的訊息,是和S在某個咖啡廳之類的地方約會;邊沉浸於相處的對話,邊隨手翻閱了中國時報的藝文版面。就在那時,被標題和內容給吸引了。


我多年的自卑是音樂,青春的驕傲則是繪畫。有幸學習繪畫十年,而且拜在師大美術系教授門下,童年結束時,也向最熱愛的繪畫告別,再也沒重拾畫布。不過,我認識的並不只是繪畫的技術及知識,而是欣賞藝術的方式,抒發情感的興趣。

總是最喜歡的畫派,是印象派,但我閱讀那些藝術巨人的方式,經常缺乏對藝術家本「人」的圖像概念;可以輕易辨別出他們的畫風、內容、畫作主人,卻缺乏這些不同主人「曾經活生生活過」的立體風貌。就彷彿,能清晰辨認歷史洪流中的名政治家,卻不知道除了或惡名昭彰、或功勳彪炳、或風流韻事之外,他們真實的人生。


此生至今,第一次(但願不是唯一一次)親炙印象派大師,是去年初秋在德國慕尼黑的舊美術館。抵達慕尼黑當時是星期日,因故,已經遲至下午三四點了,按歐洲博物館及景點的運作模式,最遲五點勢必關館,即使進入,也無法充分欣賞幾百上千幅畫作展覽,就必須離開。但這棟名聲不特響亮的美術館,其實收藏了非常精采的畫作,按照藝術風潮的變化及歷史時代安排,位於最末幾個展廳的,是印象派畫家的專屬展區,包括最有名的莫內、馬內、塞尚、雷諾瓦,以及也是我最愛的梵谷《向日葵》其中幾幅。

學畫多年,能親睹名作是夢想中的夢想,因此,在我莫名執著的堅持下,分秒必爭進入了慕尼黑舊美術館。那是一幢簡潔但豐碩的博物館,由於鼓勵社會一般民眾主動接觸與了解藝術,週日的收費特別便宜,印象派眾卿的畫作前圍繞著相當多的參觀者,包括美術系學生也包括普羅大眾。也幸好收費特別便宜,才沉浸其中十數分鐘就被閉館送出的我們,不至於太過奢侈。


一年過去,此刻我都仍記得,當下見到莫內《睡蓮》、梵谷《向日葵》以及其他身價不斐的名畫,情緒是泫然欲泣。看了今天的《莫內與他的朋友們》,由垂垂老矣的莫內倒敘他年輕時,那些個歐洲前衛藝術家們崛起的回憶,看到堪稱人類藝術史上壯麗突破的證據──一幅幅畫作招認了她們的前世今生,覺得好感動。





簡記今天劇展的筆記:

BBC在一開始就說,這是個真實故事。所有劇情根據相關的信件、紀錄以及訪談寫成。

1862年左右,(老是覺得印象派距今很遙遠,其實也不過相隔150年左右而已呢,當時已經是清朝最末尾幾個小皇帝了。可能因為西元二十世紀的藝術思潮眾生喧嘩,所以把印象派給推遠。看來我的歷史時間觀與真實歷史之間有很大的落差啊。)馬內開始了一連串超越常規的藝術實驗,他開始不遵從法國沙龍選取畫作的遊戲規則,而思考進行變革性的繪畫題材及技法。


十九世紀法國宮廷的貴族們對藝術有一套陳腐的鑑賞標準,那就是仍維持必須繪出完美的、昇平的、詮釋大法蘭西帝國以及歌誦拿破崙的畫作風格,包括天使、神聖、尊貴的皇族肖像等等。因此那些畫作的題材,通通可以在畫室內聚集。當時幾乎沒有戶外寫生這種驚世駭俗的創作方式。


馬內則開始採用大自然的背景,更接近真實的人物、內容,因此遭受一連串當時代的嘲笑及羞辱。馬內的好朋友是竇加,他曾開玩笑地對想和時代對抗的馬內說,你可以牽一頭驢子去河邊,但你沒辦法令驢子思考。





馬內對世人的輕蔑非常痛苦,他甚至還因此把氣出在藝術評論家好友杜杭特身上;真不知該說軼事還是荒謬,馬內氣杜杭特不夠義氣、沒幫他多說兩句護航,因此跟杜杭特約定「好友決鬥」!兩個西裝畢挺的紳士脫去外套、拿出傳統騎士比武的西洋擊劍時,我都快昏倒了。馬內還真的揮了他好友一劍,呃。(默)


同一時間,年輕俊秀(真實性?)的莫內來到巴黎的傳統學院學畫,結識了同輩惺惺相惜的摯友巴吉爾、雷諾瓦。他仨趣事一籮筐、又愛鬥嘴,最好笑的一段,是莫內堅持帶兩個好友到楓丹白露森林寫生,畫他最愛的大自然。拒絕當宅男畫家本是件不錯的事,結果莫內卻意外被森林裡「英國鐵餅國手」的鐵餅投擲練習給砸傷,(我要笑死了),躺在床上哀哀叫的莫內,卻看到照顧他的好朋友巴吉爾架好畫框:「遭逢危機發生,藝術家只能做一件事。」莫內就說,你給我用什麼色什麼色來表現我的瘀傷,然後要畫的病情很重那樣,哇啦哇啦。就是這張畫。



這樣的莫內,堅持繪畫「真實生活」、「大自然」、「水、光及色彩」,這種反動的意見與他的學院派老師大起衝突,最後不得已離開了學院,也因為個人的藝術堅持,令他無法順利的將畫作給賣出去或者參展,經濟狀況並不甚好,(或許是前衛藝術家們玩笑似的命運吧)幸好同學準醫生雷諾瓦及尚能自給的巴吉爾總能給莫內金援協助。


難得的是,莫內一幅懾人眸光的畫作《綠衣女子》竟然入選了年度沙龍,也因為忠於新時代藝術創作理念的這幅畫,讓馬內注意到了莫內的存在。只是脾氣又倔又好笑的馬內,竟然以為是有人要諷刺他的突破性藝術風格,所以故意畫了一幅吸取他前衛精神的畫來譏笑他,並且把畫家簽名簽為跟他名字只差一個字母的「莫內」。(又氣死他老人家了)。



但所謂藝術家嘛,情感澎湃的莫內,最後和自己美麗的畫中主角綠衣女子產生情愫,生了孩子、組了小家庭。由於妻的微賤身分,家中斷除給他的經濟支持,貧窮的莫內只好帶著親愛的妻兒,離開巴黎、也離開涵養他的海濱故鄉,四處漂泊。
(註:演莫內的帥哥演員有雙湛藍的眼睛,他的妻美得像維納斯!)


第一集的尾聲,是莫內終於在巧合的藝術家社交聚會中,正式認識了前輩馬內。(幸好馬內沒掐死他)同時,英國BBC製作的這部影片,也將超級怪咖兼靜物畫教父塞尚給介紹出場。塞尚在史上被稱為不擅交際、孤僻又奇怪,我正在想BBC要怎麼呈現這個怪咖,果然,飾演塞尚的演員脾氣詭異(甚至有點猥瑣),也不過寥寥台詞,沒有拿來說說社交辭令,反而煞有其事的說「我要去聽那邊的高腳杯們在講話。」

(倒)



--
以下內容轉引自公共電視網頁:http://www.pts.org.tw/~web02/summer/p4.php

追逐光影的印象派大師

這一段友誼的故事從年輕的莫內來到巴黎學畫開始,他在畫室認識了總是笑臉迎人的雷諾瓦,透過雷諾瓦又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畫家;有樂於助人的巴吉贊、有點陰鬱的馬奈、公子哥兒竇加和狂放不羈的塞尚。

這一群以莫內為首的畫家揚棄了學院派貫有的歷史和宗教主題,走出畫室、在大自然中寫生,捕捉光影變換中的景物。但他們創新的畫風卻不被接受,作品四處碰壁,生活陷入困頓,還屢屢遭到藝評的奚落。

一八七四年四月,他們聯合展出數年來一直被官方的沙龍回絕的作品,挑戰大眾的觀點,展覽期間有一位記者大加嘲諷說:「這一群畫家並不是在描畫自然,只是描寫無意義的印象。」

莫內和他的一群朋友,各有不同的問題,莫內常年處貧窮之中,竇加的視力逐漸衰弱、塞尚遭到父親的大力反對…但在逆境中,這一群藝術家仍然互相砥礪、彼此支援,後來他們陸續開了八次畫展,逐漸扭轉了大眾的偏見,開創出了璀璨的印象派時期,為後世留下了無數作品和不滅的傳奇,其中幾位大師還在有生之年見到自己的作品被懸掛在羅浮宮內。

莫內一生遺留了500件素描,2000多幅油畫及2700封信件,這些大量資料成為本劇的靈感來源。全劇在法國鄉間實地拍攝,英國當紅的男星Richard Armitage飾演年輕的莫內。



印象派大師點將錄

莫內Claude Oscar Monet
(1840-1926)
法國印象派運動的靈魂人物,莫內在巴黎學畫時結識了雷諾瓦和巴吉爾,早期畫風深受馬奈影響,著名畫作包括:「日出‧印象」、「睡蓮池」、「格爾奴葉的浴者」。

雷諾瓦Pierre-Auguste Renoir
(1841-1919)
印象派創始人之一,雷諾瓦創作了印象派一些最受歡迎的畫作,包括「船上的午宴」、「煎餅磨坊」,他曾說過「唯美的藝術有何不妥?世界上令人不悅的事已經夠多了」

竇加Edgar Degas
(1834-1917)
竇加是現代繪畫的大師,但他的重要性在他死後才獲得重視,竇加擅長捕捉最自然的姿態,他的代表作有「十四歲的小舞者」、「紐奧良棉花交易所」、「舞蹈課」。

巴吉爾Frederic Bazille
(1841-1870)
巴吉爾是印象派運動的先鋒,原本學醫的他為了繪畫放棄所學,但是不幸地在普法戰爭中喪生。

馬奈Edouard Manet
(1832-1883)
馬奈在十九世紀率先以當代生活作為繪畫題材,當他的畫作「奧林匹亞」和「草地上的午餐」被官方沙龍拒絕後,爭議的聲浪激起了印象派運動的濫觴。

塞尚Paul Cezanne
(1839-1906)
塞尚在世時時常被誤解為離經叛道,但他死後被尊崇為「現代繪畫之父」,塞尚使用的透視法、構圖及用色影響了20世紀的藝術家如畢卡索、馬締斯等。

本文圖片來自:
http://www.geocities.com/mika_pc/monet/monet.htm
http://vr.theatre.ntu.edu.tw/fineart/painter-wt/manet/manet.htm
http://blog.roodo.com/salmonsh/archives/2704775.html
http://cn.cl2000.com/subject/yishujiaoyu/monet/jpg/tu-002.jpg